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明血1641 > 正文卷 第三百九十章 侥幸

正文卷 第三百九十章 侥幸

 热门推荐:
    明军中军鼓号齐鸣,旗帜不断晃动。

    吴甡用旗号给几百步外的河南军保定军下令,立即向东。

    陈永福接到了命令,立即下令圆阵缓缓向东。

    北面的京营也是向东移动。

    清军东向只有数千骑卒,本来因为地势施展不开,而且有运河拦阻,清军不怕明军突围。

    清军立即退开,让明军靠近了运河。

    明军两个圆阵趁机靠拢,终于在抵达东边运河边上后两军合拢,成了一个四万多人的大阵。

    吴甡下令再次变阵,依靠运河,成了三面面敌,一面只有长枪手的阵势。

    火铳手全部在其他三面。

    大大加强了那三面的火力。

    到了这时候,吴甡终于松口气。

    不是庆幸逃离升天。

    而是明军可以备靠运河拼死一战。

    如果清军强力阻止明军向北面通州靠拢,明军可以放手一搏,获胜是不可能的,但是足以给清军重创。

    这就够了。

    现在就看清军的决断,两军是否决一死战。

    豪格、阿巴泰、多铎等人再次汇合了。

    他们也在犹疑。

    明军汇合一处,正在向北移动。

    清军将其团团围困,却是随着明军移动。

    全军都在等着他们的命令。

    只要他们一声令下,清军就会向明军发动猛攻。

    就在这时候,他们迟疑了。

    大胜没有问题。

    问题是明军没有像以往一样全盘崩溃。

    而是幸存的一部重新建立了防线。

    现在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阵势,外边火铳手林立。

    这样的阵势他们清楚最是讨厌,如果想破阵清军要用大量的人命来填。

    如果是德州大战前,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进攻。

    而现在,他们犹豫了,歼灭这股明军同样损失数万清军,那是无法承担之痛。

    豪格、多铎、阿巴泰吵成一团也无法达成一致。

    伤亡最小的当然是重炮到来,炮击明军步阵,但是重炮到这里最快还有一天,明军早就逃回通州,如果他们强力阻击,就是激烈的大战开启,一切还是回到原点,那就是是否忍受巨大的损失破开阵势歼灭明军。

    洪承畴、鲍承先已经被当做空气,被无视了。

    刚林,才具不足,这些王爷根本看不上。

    直到内侍传来了黄太吉的命令,内侍拿着的不是圣旨,而是黄太吉书写的纸张,上面两个字,退兵。

    黄太吉的命令终止了他们的争吵和迟疑。

    豪格长出一口气。

    他曾经无数次意淫自己当上帝王的场面,但是真正担起这个重担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只是一场围歼战就压迫他如此,可想而知他父皇在金国四面楚歌的时候承担的压力。

    多铎不无不可,如果是平日他要闹腾一阵。

    而现在能保存实力,他也接受。

    现在黄太吉身体如此,大清内部的争斗才是更凶险的那个。

    “清军让开道路了,”

    吴甡不敢相信。

    实在是大惊喜了。

    他变阵的目的不过是奋力一搏,即使溃败也要和清军两败俱伤。

    当然也幸亏京营和京营整训的军伍训练有素,才能及时变阵。

    但是,他真没想到轻易被清军放过。

    至于为什么,他顾及不得了。

    吴甡立即下令明军向北开进,速度不能太快,继续保留原有的阵势。

    好在现在一切由京营、保定军、河南军标营来掌控。

    明军缓缓向北开进,他们依旧沿着东部的运河保持着严密的军阵。

    清军两万骑军就在左近不怀好意的窥伺着。

    一旦明军露出破绽,他们就会在阿巴泰和额克亲的统领下发动致命一击。

    好在明军整训有素,距离通州也不远,只有不足十里,明军终于靠近了通州,只有距离两里了。

    但靠近通州,就要重新变阵。

    吴甡一声令下。

    还是京营、河南军保定军标营反应最快,立即在东侧建立了新的防线,重新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圆阵。

    这个特大号的刺猬向着通州开进。

    远处的阿巴泰只能遗憾的看着明军开到了通州城下。

    此处已经有明军的重炮和护城壕来依仗。

    如果攻击明军,伤亡更会惨重,阿巴泰知道没戏了。

    此番大战到此为止。

    当大军分部进入城池,已经是夜色深沉了。

    周延儒、吴甡、高起潜、汪乔年、杨文岳等人进入通州后,周延儒差点老泪纵横。

    他已经绝望了,他将会成为被蛮狄俘获的第一个大明首辅。

    对,俘获的,他没那个胆量自裁。

    而现在竟然侥幸逃归通州,万分庆幸了。

    “今日方知殿下和孙相真乃大明军神啊,”

    这是吴甡进入通州官署后说的第一句话。

    这话首先是敬畏这两人。

    今日他担负了全军的重任,期间的压力无与伦比,每次决断就是干系数万人的生死,甚至干系大明的国运。

    这种压力真不是普通人能承担的,他也迫不得已而为之。

    而太子殿下和孙传庭呢,去年面对百万流贼,先后两次大决战。

    也就说强行让自己经历两次庞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能把人逼疯。

    而不久前,统领十万军潜入上千里,孤军深入闪击清军一部,而且是大胜。

    胆略,才具大明无人可及,所以有了亲身经历的吴甡将两人称为大明军神。

    第二层意思就是讥讽主张出兵决战的阁臣们,看着孙传庭立功后就想抢功,以为可以趁清军分兵,趁着清军新败趁火打劫,以为可以复制殿下和孙传庭的成功,结果惨败而归。

    证明了两人战功的无与伦比,那些大臣却尽皆小人当道,活该此报。

    吴甡就是没敢反击当今,这话相当打脸周延儒。

    这次决战其实是崇祯首先提及的,但是没有陈演和谢升一力的怂恿,没有周延儒的默许,此战绝不会发生。

    如果他们一力强硬反对,崇祯也要犹豫再三,最大可能是无疾而终。

    周延儒脸色涨红,然而却是没法发飙。

    这次大战彻底动摇了他的权威,此战证明他在兵事上就是一个白痴的水准。

    也证明了吴甡还算一个合格的督帅,他怎么和吴甡争吵,只能让自己越发的像个丑类。

    汪乔年、杨文岳没有出言帮衬周延儒,他们也对此心中愤恨呢,只是不如吴甡耿直罢了。

    高起潜是个老油条了,大臣间争吵和他什么干系,他从来都是明哲保身的。

    周延儒拂袖而去。

    老大离开。

    吴甡照旧执掌全军,他下令各处军卒立即开始轮番上城值守。

    同时,下令各处军将点验伤亡情况。

    他的幕僚开始誊写急报,虽然大败很丢脸,还得向陛下禀报。

    任谁都清楚陛下接到战报后定会暴跳如雷,但是不敢拖延了。

    清军在通州以南清理战场,击杀驱散数万明军,缴获也是极为丰厚的。

    只是兵甲就是堆积如山,大大补充了清军的战损。

    还有俘获的三千余匹战马。

    也是一笔大大收获,还有数百头驮马和牛,那是明军后阵的。

    总得来说,这是一场确凿无疑的大胜。

    也再次证明,除了京营外,其他明军还是渣渣,就是这次没有京营变阵阻击,明军本该全军覆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