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 神偷皇帝 第222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神偷皇帝 第222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热门推荐:
    其实郾夫人的意思,是怕旁人说她占了梁太后的位置,身在永安宫,至少在心理上舒坦点。

    刘志哪里会去想这么多弯弯绕绕,天子生母,放在哪朝哪代,也是正经的皇朝太后,谁敢反对?

    晚间回北宫的时候,刚准备上车,邓猛忽然“哎哟”一声,停下了脚步,旁边的宫人吓了一跳,急忙抢过去搀扶。

    攫欝攫。“怎么啦?可是有什么不适?”

    刘志也关心地问道,这时候医疗水平低下,女人怀孕生子全凭运气,有点什么情况就会危险重重。

    “没有,只是这孩子淘气,踢了我两脚。”

    厺厽 顶点小说网 xindingdianxsw.com 厺厽。邓猛的表情很是温柔,带着些初为人母的慈爱之情。

    “咦?才多大,就会动了吗?”刘志有些惊奇。

    “快六个月了呢,力气还挺大的。”

    邓猛满心期望腹中是个健康强壮的儿子,刘志也知道,身为古代帝王,必须尽早有个合法的继承者,以安民心。

    不过,生男生女这也没法子自己决定,印象中历史上的汉桓帝似乎只有一个儿子,还中途夭折了,到最后才会立了汉灵帝刘宏。

    穿越至今,他已经改变了很多既定的历史轨迹,相信这一点也会有所不同了吧。

    建和三年的元日庆典,是他亲政以来第一次大朝贺,于刘志而言,意义非凡。

    天色未明,刘志便已起床开始准备,至夜漏未尽七刻,新年的钟声响起,皇帝仪仗在一片肃穆的氛围中,缓缓入朝。

    大朝贺与平时朝会不同,凡是在京师的公、卿、王侯等,以及京师所有二千石、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官员皆须入宫。

    各郡国在京师的计掾吏,所有在京的外邦使臣和质子,同样要入朝为贺。

    不过,只有二千石以上官员和王侯,方有资格上殿,其余人等皆在殿外列队而立。

    “万岁!万岁!万岁!”

    如雷的呼声响起,刘志高居御坐上,看着眼前一片黑压压的人头,心中忽然升起一股从未有过的使命感。

    这里是他的宫殿,他的朝臣,外面广袤无垠的大地,是他的国家和土地。

    穿越至今,他一直在为了生存而努力,从未停下来想一想,上天安排他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

    在他的身上,是否又赋予了什么特殊的使命?

    这一刻,他忽然有些恍惚,这里真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晚期吗?会不会只是个平行世界?

    初升的阳光透过琉璃瓦折射进大殿,正落在御座之前,刘志深吸一口气,缓缓举起手中的酒觞。

    清澈的酒液在阳光中晃动成无数碎金,亦真亦幻。此时礼乐响起,将他的思绪拉回了现实。

    司空袁汤款步上殿,为皇帝奉上一盆羹汤,新任大司农冯绲奉上一碗饭,乐师奏食举之乐。

    仪式完成,标志着宴席正式开始,礼乐大作,一队舞姬踩着曲拍轻歌曼舞,让所有刚举起酒杯的大臣们,惊得差点掉了下巴。

    歌舞是宴会的标配,自然没什么稀奇的,大朝贺这般的庄重场合,也多以典雅舒缓的歌舞为主。

    但今日的舞蹈,却着实新颖了些,无论是洒脚皱纱长裤,还是紧贴胳膊的窄袖,都从未有过,舞姬们欢快的舞步也让人耳目一新。

    不过说实话,虽然怪异了点,还挺养眼的,这般装束更显得腰肢婀娜,做起动作来也更加的无拘无束。

    巘戅xindingdia&#戅。大约又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新鲜玩意儿吧,众臣很快收敛了心神,淡定自若地开始恭祝陛下。

    其实这套服饰刘志是参照的现代仿古舞蹈敦煌,圆领束腰,胳膊和大腿都比较修身,到手腕和脚腕处呈喇叭状。

    搭配上头,众人都以为这道命令是与太尉共同制定的,也没怎么反对,很自然地接受了。

    只有黄琼一人深知根底,当日就取消推荐这一关,两人相持不下,到最后也没能达成共识。

    但刘志却单方面决定下诏书,而且时间还如此紧迫,这不是逼着他同意吗?

    改革考核制度,最开始就是他提出来的,也是他多年的心愿,当年在汉顺帝时虽然多少有了些进步,但后来梁冀掌权,一切都被推翻了。

    如今好不容易遇到个愿意全盘改革的皇帝,甚至做得比他想象中更好,如果因为自己此时反对,会不会一切努力又将化为乌有?

    他年事已高,再也没时间等待了,错过了这次,恐怕此生再无希望。

    黄琼一生行事决绝果断,此时却陷入了犹豫间,还没等他理清思绪,刘志便以晚上宗室家宴为名,直接走人了。

    得,也别想了,发就发吧,陛下不是也退了一步,将所有的细节决定权,都交给了自己吗。

    “太尉,您与陛下那日是怎么商量的,先报出来,我等一条条仔细斟酌。”

    袁盱一边往外走,一边问道,将黄琼的思绪拉了回来,赶紧答应着,“好好好,等下与诸位一起商议。”

    众人径直去了太尉府,听黄琼详细阐述制度详情。

    “我和陛下都认为,应该取消明经科和茂才科之类的限制,为减少县试压力,可先经过童试,取得资格称为童生,方可参加县试。

    县试每年秋季进行,通过后便可称之为茂才,享有免力役和兵役的特权。”

    茂才就等于其他时代的秀才,当初西汉时也称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光武帝时因避讳刘秀的名字,才改作此名的。

    做为光武帝的子孙,自然不可能再改回来。

    这新加的童试算是解决了县试的压力,比较合情合理,众人都点头赞成。

    “县试后,第二年春举行州试,凡录取者,称之为举子,在茂才基础上,享有免三十亩田赋的特权。

    至第三年仲秋八月京试之时,凡录取者称之为进士。”

    果然已经很详尽了,袁汤想了想问道,“陛下可有说取消征辟制?”

    黄琼摇摇头,“那倒不曾,陛下从未说过要取消征辟制。”

    巘戅戅。经此改革,推荐制已经彻底消失,而大汉的另一个重要的举才通道,征辟制,在传统文士中仍然影响深远。

    许多朝廷重臣都是通过征辟制度走上仕途的,像房植、李固和李膺等等,皆是如此。

    大汉的征辟制很严格,正常情况下,所征辟上来的都是享誉一方的名士,无论才学还是德行都出类拔萃。

    因此大汉历史上,许多名臣都是靠此进入的仕途。

    “关于科举制度,哦,陛下是这么命名的,诸位还有什么意见?”

    这可是自己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的大事,黄琼自然想早点确定下来,免得节外生枝。

    “我还有个疑问,去年州试后,是由朝廷统一安排进京的,以后是以此为旧例,还是有所不同?”

    这些事情都在尚书台的职责范畴之内,他自然要问清楚了。

    “这个陛下倒没提,诸位有什么看法?”

    黄琼负手问道。

    “我认为应取消此例,去年系事出有因,然长期为此劳民伤财,甚至占用军用物资,朝廷恐怕难以负担。”

    大司农冯绲立刻提出反对意见,他是掌管朝廷财政支出的官员,此次大考花费甚巨,令得本就状况不佳的朝廷财政,雪上加霜。

    他的话的确有道理,但少府房植却忧心忡忡,“可若朝廷撒手不管,那些寒门子弟要如何上京赴考?总不能让他们走过来吧,山长水远的,也容易出意外啊。”

    两边都有道理,也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袁盱皱了皱眉头。

    “不若这样吧,只要能证明确实家贫难以筹措路费的,县衙开个文书,先垫付资费,查明属实者,予以返还。”

    考生中大多数都是世家子弟,少部分也是家境富裕,唯有极少数家境贫寒。

    袁盱这个主意算是完美地解决了两难之境,既不会过于加重朝廷负担,又不会让考生因为家贫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