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大明豪贾 > 第四十五章:思索

第四十五章:思索

 热门推荐:
      国子监。

      那就是和后世北大一样的全国最高学府。

      明朝的国子监一共有两处。

      一为北京,也就是京师顺天府的国子监。

      另一个便是南京应天府的国子监。

      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

      南京并未降为陪都。

      而是以留都存在。

      所以在大明内部,实际上南京和北京的地位是一样的。

      只不过皇帝在北京。

      所以相比而言,南京的地位要低一些。

      看看南京的六部九卿官员,便可知。

      南京这些高官们大多是贬斥和养老。

      真正有些权利,实权的,只有南京兵部和户部而已。

      不过虽然南京地位不如北京。

      然能进南京国子监。

      那也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那可是汇集了天下精英,青年才俊。

      入国子监,成为监生。

      不仅科考更加有利。

      而且想想这背后的人脉关系。

      要是利用得体。

      未来入仕那就是一帆风顺。

      旁人也只能羡慕的份。

      如今的大明能够入国子监的。

      一般是三种途径。

      其一是会试考进士落榜者。

      朝廷会从中选出优秀的人,进入国子监学习。

      这一类人,类似于后世高考没考好,复读的。

      这类人本就是拔尖的存在。

      一般复读三年,下次参考会试,皆会一试而过。

      另一类人,是从朝廷的高官显贵子弟中择优录取。

      一般每年朝廷都会给三品官以上或者王公贵族,勋贵豪族们的子弟二三十个名额。

      通过国子监的专门考试。

      便可入学国子监。

      这类人可都是大明的贵族子弟。

      背靠雄厚。

      要是和这些人打好关系。

      以后入仕,怎会不一帆风顺。

      当然,这类人本就自成一派。

      要想入这圈子。

      也不是一般人想进,进得了的。

      最后一类人。

      便是如刘建这般了。

      大明两京十三省每个省,每年都会拥有一个或者数个名额。

      这些省选出自己省的青年才俊后。

      便会被送入国子监。

      同样要通过国子监专门的考核,考试。

      通过后,便可进入国子监读书。

      而刘建。

      王奔就打算将今年浙江的名额给刘建。

      让其去国子监深造去。

      这可是别人想求都求不来的名额啊。

      常人入国子监。

      大部分都是因为会试落榜,在择优入读。

      显贵子弟肯定和常人无份。

      而各省的名额。

      虽然常人可以争取。

      但是这本就是各省子弟翘楚。

      要是把平庸之人举荐到国子监。

      那这一省的官员都要被处罚。

      除非你能手眼通天。

      不然没人敢滥竽充数。

      所以对国子监监生。

      常人也只能想想的份。

      这样的机会,就这样落在了刘建的头上。

      怎能不让常人羡慕,嫉妒。

      “好啊,这的确是美事,到时候四月先行拜师礼,六月去南京参考,成为监生,也是你我之光,浙江之光啊”

      蒋群益在一边笑道。

      而王奔则看着有些失神的刘建。

      心中思量着。

      怎么这样的机会。

      难道他还想拒绝吗。

      “刘兄,刘兄”

      一边的李出源看着楞在当场的刘建。

      一边拉了拉刘建,一边小声说道。

      刘建回过神来。

      回头看了看李出源,又看了看王奔三人。

      “谢知府大人美意,只是晚生才疏学浅,出身也非书香门第,恐失大人所望啊”

      刘建上前拜道。

      “嘿嘿,你不必担心,只要你品学兼优,才能卓著,出身如何,又有何妨,想我,不也是出身寒门,吗,以你之才,冠绝浙江已不为过,继续在杭州学院之中,那是埋没了你的才华,去国子监,学习经国济世之道,富国强民之法,学成之后,上报君父,下安黎庶,这才是我辈书生之志也”

      王奔捋了捋胡须,笑道。

      “大人所言,晚生谨记,只是此事重大,晚生想和家父商议一番”

      刘建再拜道。

      “这是应该的,不过也别太久,入学国子监是六月,我们最多四月底就要把名单报上去,当然你要是愿意,我到可以提前报上去,刘郎觉得,如何啊”

      王奔又笑道。

      “禀大人,古语有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去国子监也是远处游学,所以晚生想与家父细细商议一番,再定不迟”

      刘建再拜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广识文,以报社稷,此乃我辈之志,再说你父与我打过交道,我想你父绝不会反对,刘郎可不得推辞啊”

      王奔见此,脸色一沉。

      见王奔变化。

      刘建心中暗叹。

      难道今日必须得答应吗。

      要是在杭州。

      自己还有些自由,能够方便办事。

      但是去了国子监,以后就只能寒窗苦读了。

      虽然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

      乡试,会试之后。

      刘建就自由了。

      只是入仕为官,确实非我所愿啊。

      要是真走了这一步。

      那岂不是以后只能随波逐流了嘛。

      所谓学成文武艺,报与帝王家。

      要是入了国子监,成为监生。

      那以后自己还有的选吗。

      难道要随便应付一下,考不过吗。

      看着刘建思索。

      王奔也没有多说。

      这件事的确太大了。

      让其好生思索一番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兄,刘兄,这么好的事,干嘛还要犹豫啊”

      李出源在一边看着都很焦急。

      拉了拉刘建,问道。

      刘建看了看李出源,皱了皱眉。

      “此事李兄不懂,改日我再给你说”

      刘建将李出源拉到一边,附耳低声的说道。

      李出源虽然不知道刘建所说为何。

      然也觉得刘建肯定有自己的主意。

      也就不在多说。

      “刘郎,这么好的机会,怎能错过,难道你想让我等寒心否”

      蒋群益在一边看着有些焦急了。

      便问道。

      “禀蒋师,晚生绝无此意”

      刘建听后,上前拜道。

      “那你说说,你为何犹豫不决,我看你也不像瞻前顾后之辈啊,还有你的志向究竟是什么,难道你不想入仕,报效朝廷,报效黎庶否”

      蒋群益又问道。

      刘建听后,脸色一沉。

      这帽子叩得也太大了吧。

      看来今日必须做个了断了啊。

      刘建想了想,上前拜道。

      “禀二位师长,知府大人,晚生实则并无他意,只是晚生从小并未远离家门,故前往南京,心中有些不愿,晚生并不是不想成监生,只是想着家中父母,不能尽孝,故而犹豫不决也”

      刘建拜道。

      “原来如此啊,刘郎不必担心,我想你父必会以你为荣,只要刘郎愿意,我想你父一定会鼎力支持,再说你六月入学,明年八月乡试,后年二月会试,三月殿试,如此算来,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而已,不影响刘郎尽孝啊,而且要是刘郎为监生,未来高中,不仅你父,你家族上下也会以刘郎为荣啊,刘郎休要在犹豫了,还是早下决断吧”

      王奔听刘建说后。

      面露喜色。

      这刘建有这份孝心,不错嘛。

      刘建听后,心中叹息一声。

      看来不答应不行了。

      那就先答应再说吧。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刘建想了想,再拜道。

      “那晚生多谢大人美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