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网游小说 > 跳跃一千年 > 正文 第三十七节 绥州乡老

正文 第三十七节 绥州乡老

 热门推荐:
    清晨时候与李姌的谈话不过日常中的小事但对罗开先来说却是难得的满足。

    盛唐诗人王维在诗句中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来讲人的心情孤寂这句诗词恰是异常符合罗某人的心境而且更为现实一点的概况是罗某人站在所谓“故乡”的土地上却已经是换了一个空间维度更连时间轴都不是他曾经归属那个节点。

    周围所有的三观都与自己的那一份迥然不同为了让自己不那么孤独为了在这个时代能够有所作为从东非到河西这一路上他罗某人花费了多少心力?

    那注定是个无法统计的概念。

    即便这样改变的人心和培养的人手仍旧没能达到他罗某人期望的水准所以他仍旧是孤独的。

    唯一让他欣慰的是这时代身边人的心性要比后世朴实得多至少对于忠诚二字贯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女人在出嫁之后更是专心维护自己的家庭上只要她们的男人同样足够顾家。

    所以截至目前罗某人婚娶的两个女人成了维二能够认真沟通心事的选择当然两个女人也有不同不爱出声言语的葛日娜是个很好的聆听者能说会说却不惹人嫌火辣性子的李姌却是此维二之中又唯一能够与罗某人思想互动的人选。

    因了认知世界的不同还有人生履历的不同这种互动虽然还很浅显但对罗某人来说已经弥足珍贵。毕竟他只是心志坚强的战士并不是没有情感的杀戮机器人。没人能够对等沟通的孤寂心情那决然不是好消受的即便罗某人这种冷心似铁的家伙也不能免俗。

    其实自从到这个时空算起来罗某人手下至少又多了数百条性命与后世完全不同的沾血杀戮中他能坚持着没再陷入战场综合症的困境中已经是难得的进步。

    借助后世业余学习的心理学知识他对调整自身情绪已经称得上驾轻就熟。

    出现在罗开先身边的李姌和葛日娜两个女人一水一火两个性格更是恰到好处的缓解了他的各种情绪压力。

    所以他的脸才不再是一张木然冷漠的木头脸所以他才能用轻松而平和的心态对待诸般杂务。即便回答如今的“家乡”也没有像在抵达埃尔祖鲁姆之前那般陷入沉迷。

    好吧说了这么多来解析罗某人的性格其实还是不够的这样一个经历复杂的家伙即便没有遇到跨越时空的际遇也是能让战争心理学家们写下一本厚厚分析报表的沉重样本所以在此便不多叙。

    ……

    且说正题

    被新婚娇妻安抚得心境平和了下来罗开先便开始了接下来的忙碌。

    宋国在部署绥州的驻军或者说边军总有二十八寨眼下因为时局安定驻守的边军或调拨或遣散仅剩下了十四寨。

    鱼骨寨相邻的几处营寨并未空置那里的几个军寨每个尚有数百或上千不等的宋国军士从地势上来看鱼骨寨处在几个宋军营寨的外围属于防卫兼且监视的范畴。随行的亲兵感觉有些不爽罗开先对此却未有异议——按照他的理解若是宋国边军对他们这一行众多人没有丝毫防备那么只会有两种原因一是对方严重失职二是对方有所图谋。

    很显然前者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后者则绝不是任何人所希望看到的包括刺史李继冲。

    早饭过后整理好仪容罗开先带了五十亲兵开始四处走访——他要忙碌的事情很多首先要做的并不是拜访各处宋国官员而是筹备之前李姌提过的祭祀一事。

    所谓祭祀其实就是为了掩人耳目的举动——掩所有人耳目包括罗开先身边的“自己人”因众人皆知这绥州是他罗开先的祖籍所在他若是不做点什么反倒显得迥异于人——按照东方人留恋故土的情怀远归故土的游子怎能不拜祭先人?

    当然祭祀本身也是罗开先缅怀后世的一种精神寄托。

    入乡随俗也好纪念自己的本心也罢按罗开先的思维逻辑做戏要做全套为了避免让人摸清自己的底细也为了少些不必要的麻烦更是罗开先正式接触东方族群的开端(之前的工匠营后人和散落在西域的流民显然不能算东方族群的主流他们或多或少都丢了祖辈的传承)所以他并不介意做些表面功夫比如说祭祀。

    祭祀这种事情在后世大多不过是为了安慰人眼的过场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但在这个年代却是相当重要外加麻烦与琐碎的一件事。

    好在绥州虽是边镇却也并不缺乏人口眼下非是战时二十八寨中的主城寨里面也并不是只有宋人边军照样还有平民和商旅借助刺史李继冲的人情关系还算顺利的请到了几个通晓祭祀礼节的年迈长者——不同于旁事哪怕是为了彰显诚意祭祀这种事情还是必须罗开先亲力亲为的。

    包用了主寨当中最大的酒馆当着几位长者的面几句客套之后罗开先开口直入正题:“诸位长者罗三幼时曾听家中长辈倾诉故土之景致如今万里归来观故土风情却难辨东西。如今某想遥祭一番家中先人不知几位长者何以教某?”

    诸老中为首的也最年长的一位是时下绥州本地大姓杨家的族老杨犒这杨老汉稀疏银白的头发用一根木簪挽起扣着一顶土黄色沙狐皮帽子脸上留着一把同样银白的长胡子身上一件黑色皮裘看不出质地制作考究显然并非凡物或因家境关系这老汉脸上沟壑不多一张红润的脸配合银白的须发卓有鹤发童颜之感。

    这老杨犒显然不是个莽撞人听了罗某人的话语眯了眯眼睛捻着胡子问道:“不知将军祖上可还有人在这绥州?为何不寻族中长辈探寻?”

    罗开先拱拱手恭敬回道:“不瞒杨老丈罗三祖辈自先唐安史之乱时迁出绥州之后辗转流于异国至今已逾二百五十年罗三初回祖地便是想寻根问祖亦不可得……”

    “二百五十载?!”几个老者不约而同地彼此相望惊异了一番为首的老杨犒轻咳了一声续问道:“敢问罗将军可知贵府祖地之方位?二百五十载之久即便回返祖堂翻阅家志也难有所得!老朽几人均已年近花甲若说五六十年之事尚可诉说一二但二百五十载……太久远了请恕老朽几人无能为力。”

    “不敢劳烦长者尊称某家中行三但请直呼罗三郎即可。亦不必几位老丈大动干戈……”罗开先又谦让了一句才继续说道:“确如杨老丈所述二百五十载太过久远期间诸般人事皆已沧海桑田。罗三亦不指望寻得昔年祖地只求在主寨北方寻觅一块风景秀丽之地暂充做祖地祭祀一番。”

    “如此……”杨犒细细思量了一会儿止住左右几个老兄弟的议论轻声说道:“老朽檀越了不知三郎寻地何为?若是不寻祖地既是祭祀何不寻些道士和尚做些法事?”

    罗开先坦然说道:“罗家昔年非是绥州本地望族彼时时逢战乱即举家迁走连祖园(墓园)亦不曾留存。如今时距百年昔日故宅恐早成荒土莫说罗三不知祖宅何在即便知晓也无任何凭契徒惹人心纷争此非罗三之所欲也!今某家率部众据有灵州千里之地何须因祖地寸土与故国乡梓无谓纷争?”

    “三郎高义!”一番话下来不管是一旁倾听的几个老者还是心中有所迟疑的杨犒都为之动容。

    “不敢当长者之礼!”面对冲着自己抱拳作揖感谢夸赞的几个白首老汉罗开先无法去一一托抬只好同样深躬还礼之后继续解说道:“至于之前杨老丈所问寻地何为罗三谋划寻一无主之地暂作祭坛为家中逝去先辈立一座衣冠冢待过几年时局安稳建起家庙起一处别园留作每年祭祖之用。”

    或是因为有了之前罗某人不做纷争的话音几个老者忽然热情了起来七嘴八舌的问着“罗家三郎俺们宋国与党项人不会打战了?”“三郎建设别园可需要人手?”“罗三郎老夫祖居后山有诺大土地无人耕作正适合作为墓园之用……”

    “都闭嘴七嘴八舌成何体统!”老杨犒把一双眼睛瞪视了一圈翘着胡子喝了一通才转对罗开先说道:“三郎莫怪……近年来朝堂与河西党项常有纷争去岁才稍有安定朝堂上那些士大夫把边军儿郎遣去北疆眼下绥州却有些萧条除开些许农务年轻人无所事事又因担忧战事再起有那不服管教的每日不是揪扯打闹就是留恋赌坊几个老匹夫家中也难有安稳。故三郎一说几年后时局安稳便乱了手脚……”

    随着杨犒的解说适才几个乱了秩序的老者脸上难免变得有些讪讪眼中却流露着莫名的期盼。

    罗开先不为已甚毕竟在座的都是长者他坦然说道:“杨老丈无需介怀罗三非是不通人情之辈几位关切战事之心罗三自是省得。至于今后是否会如眼下般平和还看宋帝与朝堂那些士大夫罗三在灵州与党项大统领李德明约为盟友绝然不会轻启战端。罗三此番东来绥州即为祭祖之事绥州刺史李继冲早已知晓亦并无虚言!”

    “到底是老河西的骨血!”夸赞一句老杨犒点了点头却对罗开先的话语内容未做任何置评只是顺着罗开先的语气同样坦然而坚定的说道:“三郎不曾用谎言欺诈俺们几个老朽老朽这里也给三郎一句爽快话!三郎非寻常人寻地建祭坛甚或之后建家庙墓园、别院些许小事均可交由老朽几人必保不需三郎劳心!”

    至此事协矣。

    ……………………………………………………

    附:老家事情告一段落回京之后照例是琐务缠身耽误了几日更新在此对诸书友道歉了。笔者也不想如此拖沓但入v之事见不到踪影甚至看不到收入此书的各项数据始终难以提升情绪上来难免自我怀疑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厚皮求微信打赏只不知有多少书友还在支持谢谢!顺便说下微信号“landbard”加的时候请注明“千年书友”。